“i人”不用苦恼了 这项研究成果或将缓解“社恐” 今日热闻

2025-08-26 08:30:38    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四川日报网

四川在线记者 曹凘源


(资料图片)

你是“i人”还是“e人”?“i人”可以变成“e人”吗?

“i人”“e人”都是源自MBTI人格测试的网络流行词,“i人”代表内向型性格特质,“e人”代表外向型性格特征。“e人”善于社交,倾向于通过与他人互动获取能量,常被称为“社牛”。

“i人”这类群体常以“社恐”为典型特征,有社交需求却因内心恐惧而难以突破自己,让不少“i人”十分苦恼。不过,这个问题或在不久的将来被解决。

前不久,电子科技大学科研团队开展了一项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的神经解码研究。他们试图通过机器学习技术,解析大脑如何编码不同类型的社会疼痛共情,并探索其与生理疼痛共情的关联。

这项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人类情感互动的神经机制,还可能为社交恐惧情绪的缓解,以及孤独症、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方向,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先进科学》。

“‘i人’和‘e人’在社交过程中会表现出不一样的反应,源于社会疼痛共情能力有差异,而这种差异可能是因为不同群体发生活动的脑区以及活动强弱不同。”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研究员赵伟华说,为研究大脑和不同类型社会疼痛共情之间的关联,研究团队耗费3年时间完成了实验设计和论文写作。

经过评估和验证,研究团队从网上筛选出120个用于实验刺激的视频,涵盖社交排斥、社交分离、社交陪伴以及中性对照4种类型,同时按照健康标准从学校招募志愿者进行观看。

当参与者观看视频时,研究团队用fMRI设备对参与者的脑部进行扫描,捕捉大脑不同区域的活动变化并记录数据,再通过计算机算法进行处理分析,建立“翻译”模型,解析不同社交场景下的神经活动规律,由此可明确哪个脑区负责“共情”加工。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社会疼痛共情涉及多个脑区的协同作用。不同类型的社会疼痛共情,涉及的脑区和脑区活动的强弱也有差异。”赵伟华表示,此前已有研究表明,“社恐”、孤独症患者之所以人际交往差,是因为其“共情能力”失调。研究结果将为解决情绪问题和治疗此类精神疾病,提供更为精准的辅助。

“比如,‘社恐’患者会过度解读和在意他人类似‘排斥’的负面表现。此次研究发现,面对社会排斥时,正常人的痛苦情绪和自我认知加工的多个脑区会变得活跃。这提示我们,在缓解‘社恐’情绪过程中,要侧重关注患者这些脑区功能是否存在紊乱。根据具体情况,可考虑利用经颅磁刺激等技术激活或抑制其活动,给大脑做‘情绪按摩’。”赵华伟还表示,目前研究已可以对抑郁症和焦虑症进行精准识别。“抑郁症和焦虑症是共病,大部分症状重合,但在大脑神经表征上存在显著差异。目前对两者的诊治多凭借医生的主观评估,所以会出现漏诊、误判。我们的研究恰好可以说明,通过患者共情能力在脑区的表现,精准诊断疾病是可行的。”

赵伟华表示,目前研究还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实验样本还不够,社会疼痛共情类型还有局限性。“我们争取在明年启动临床试验,后续还将结合多模态神经影像和更大规模队列,进一步揭示社交疼痛共情的动态发展机制及与遗传、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

关键词:
[责任编辑:h001]

资讯播报

联系我们:435 226 40 @qq.com

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zhongboxinwen.com 京ICP备2022022245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