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全国生态日来了,承载了上海约40%生态资源的崇明将有哪些作为?

2023-08-15 16:42:36    来源:澎湃新闻    

全国生态日上海主场活动在崇明区举行。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李思洁 摄

今天(8月15日),中国迎来第一个全国生态日,上海主场活动在崇明区举办,崇明也是上海市唯一一个获得国家生态文明督查激励的区县。


(资料图片)

崇明始终把保护好、修复好、建设好生态摆在优先位置,围绕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惠民等方面,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如今的崇明,生态品质稳步提升,实现了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100%、环境空气质量(AQI)优良率88.6%、森林覆盖率超过30.6%,承载了全市约40%的生态资源和50%的生态服务功能,成为了上海水体质量最佳、空气质量最优、林地面积最广、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未来,崇明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探索走出一条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启动仪式上介绍,崇明东滩目前有两个自然保护区,分别为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2013年底,总投资为11.6亿元的崇明东滩生态修复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实施总面积约24.2平方公里,形成稳定、优质可控的水鸟栖息地15平方公里,鸟类种群数量显著增加。比如在崇明东滩越冬小天鹅的数量从2016年冬天记录的60只增长到2023年初的2900多只,其中1700多只在修复区越冬。

东滩自然保护区以国家示范自然保护区为标准,不断完善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5个主要陆路道口的管护站及其配套设施、四至边界建设并投入使用;建成南部核心区域2.3公里长的野外工作步道以及环志工作站、关键物种监测站;建成覆盖保护区全部核心区和重要道口的视频监控系统,为实施生态监测、疫源疫病控制、反偷猎执法等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技术手段。

在未来,东滩自然保护区会进行整合优化,长江口国家公园建设有望在将来提上议事日程。同时,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被选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今年5月,世界自然遗产的咨询机构IUCN派出2位专家对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提名地开展了实地评估,将在推迟至2024年举行的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审议,崇明东滩有望成为上海首个世界遗产。

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

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生命映像”展馆,展示近250种鸟类标本。

上海市生态文明建设也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扎实推进。初步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1+N”政策体系,能源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绿电占全社会用电比重上升至36%,累计完成产业结构调整项目1万余项,低效建设用地减量66.8平方公里,减量土地主要用于生态建设;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步伐加快,能效水平不断提升,截至目前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约120万辆,轨道交通总运营里程达831公里,两项指标均居全球城市第一。率先以地方立法保障生活垃圾分类,全市已初步构建“点站场”三级网络全覆盖的可回收物回收体系。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蓝天幸福感”显著增强,2022年PM2.5年均浓度达到25微克/立方米,为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低值,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碧水保卫战”连连告捷,2018年基本消除黑臭河道,2020年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从根本上解决了河道污染,2022年主要水体水质优于Ⅲ类比例95.6%,为历史最好水平;土壤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

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高标准推进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名片、长江绿色发展标杆。全市公园数量从2017年的243座增加到2022年的670座,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8.8平方米,黄浦江、苏州河、淀山湖等重要河湖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鱼类数量均呈增长趋势,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逐渐恢复。

关键词:
[责任编辑:h001]

资讯播报

联系我们:435 226 40 @qq.com

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zhongboxinwen.com 京ICP备2022022245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