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稻黄层峦浪 记者探访隆平科学院种业“芯片”研发一线

2023-09-08 13:09:42    来源:长沙晚报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伍玲 通讯员 刘馨鸿 实习生 殷雅静

5日下午3时,秋阳似火,宁乡市金洲镇关山社区的一片片稻田,开始成熟泛起金黄,在秋风的吹拂下,掀起层层叠叠的稻浪,丰收场景令人心旷神怡。

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1300多亩试验田就在其中。在一块试验田中,记者见到了隆平科学院国内育种部经理秦鹏。戴着竹斗笠,晒得黝黑的脸庞,穿着一套深蓝色的衣服以及一双红色长靴,若不是衣服上的“隆平科学院”几个字“出卖”了他,乍一看,他与质朴的农民并无二样。


(资料图)

“这一片种的是水稻恢复系材料,也就是我们说的‘父本’,一亩能种五六百份。”谈话的间隙,秦鹏已踩进稻田,双脚迅速陷进泥里,上身丝毫没有受到影响,眼睛直直盯着身前的稻穗,用手轻轻拨开,向下一掐,一穗稻谷脱离稻株,握在手中,颗颗饱满。

“像稻穗基部发黑的说明灌浆不好、稻叶和稻谷颜色不协调就是营养分配不均、长得太高容易倒伏,稻穗空壳多是因为抗病性或耐逆性差,这些都不能要。”说起田里的事,秦鹏很少停顿,从不磕绊。

“现在水稻进入了蜡熟期,再过半个月,就可以全部收了。”秦鹏口中的“收”并不是用收割机作业,而是全靠像他这样的十几位技术人员,下到试验田,根据每个品种的特征特性,从数万份材料中挑选出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的品种,进入下一年的试验。“一年有20多万份材料,全部是靠人一穗一穗用手掐断,选出来的”。

“都说种子是农业‘芯片’,研发起来并不容易。仅采用传统育种方法的话,育种材料自交6代才初步稳定,10代以上才能稳定成型。”这意味着,每一份水稻恢复系(父本)材料至少经过三五年选育种植,才能逐步淘汰掉耐力耐逆性差、抗病虫害性弱、稻米品质差的材料,最终留下性状稳定的优秀成品,之后与不育系(母本)配组成杂交水稻新品种,新品种还要参加各级试验,最后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至少还需要3年。

距离试验田不足1公里的隆平科学院里,助理研究员李艳锋所在的分子育种实验室正不断缩短种业“芯片”的研发周期。这种新技术与传统育种的有机结合,让育种更科学、更精准。

“每株水稻取一片叶子,加入试剂后放在65摄氏度的烘箱中,将水稻的DNA提取出来。”李艳锋介绍,通过对目标基因进行检测,从基因层面推测出个体性状,例如耐逆性、香味、抗病虫等特性,从而缩短筛选周期,实现精准选种,不断提高育种效率。

据介绍,以往一年检测10万份材料,已经是极限了,现在使用高通量分子检测平台,一年能检测近100万份样本。这是传统育种到分子育种的大跨越。

与李艳锋同在一个实验室的检测组组长彭英,主要利用分子育种技术进行水稻真实性检测,能够鉴定水稻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并以此保护育种成果,打假伪劣产品,实现知识产权保护。

“在分子育种技术的全面加持下,现在最快三年就可以研制出一个新品种。”去年,隆平高科及下属公司自主培育或与他方共同培育的43个水稻新品种、42个玉米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种源自主可控水平。

关键词:
[责任编辑:h001]

资讯播报

联系我们:435 226 40 @qq.com

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zhongboxinwen.com 京ICP备2022022245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