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热线,三十余载情缘——“辣椒院士”与“农民专家”的故事

2022-11-04 08:54:16    来源:华声在线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周阳乐

通讯员 刘柏豪

10月下旬的一个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邹学校正在开会。手机震动了,他看到来电号码,忍不住起身去接听。电话那头,是湖南浏阳市葛家镇金源村82岁的农民杨意红。


(相关资料图)

在邹学校的手机通讯录里,杨意红是几百位农民朋友中联系时间最长也最频繁的一位。一个有疑必问,一个有问必答,这种默契,在他俩之间存续了30多年。

这段情缘,由辣椒而起,由致富而兴,由乡村振兴而浓。30多年来,在“辣椒院士”邹学校实心实意的帮助下,杨意红从种辣椒的“门外汉”成长为育辣椒的“农民专家”,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1月初,记者分别采访了故事的两位主人公,从他们的隔空对白中,还原一段散发泥土芬芳、流淌融融暖意的别样情缘。

【对白】

“他是我年纪最大的学生。”

“他使我从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变成辣椒行业的技术员。”

【故事】

杨意红的田地里,原本种的是西瓜。上世纪80年代末,因种西瓜“没什么收入”,他便与村民们一起,试着在西瓜地里间种辣椒,希望增收。可是,辣椒也长得不好。

杨意红急了,搭车辗转40多公里,来到湖南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寻求灵丹妙“种”。

当时,邹学校正在所里工作。见到杨意红来访,虽素不相识,但他仍放下手头的事,耐心地介绍起各个品种的辣椒,以及栽培方法。临走时,又赠送了一大包辣椒种子。

种子种下去,不到半年就结出了“希望”,村民们高兴极了!从那时起,杨意红便对这位年轻的专家钦佩不已。

“后来,我们发现种辣椒赚钱,就索性只种辣椒,不再种西瓜了。”回忆起这段弃“甜”从“辣”的往事,杨意红思绪翻涌。与辣椒结缘,与“辣椒院士”结缘,是他人生转型的开端。

杨意红种了一段时间辣椒后,开始思索,蔬菜的流通性不如种子,为何不自己制种呢?于是,他领着一帮村民赴海南搞起了“南繁”。而建议他走上制种之路的,也正是邹学校。

“当时在三亚,我们没有任何基础,无从下手。于是我又试着打电话给邹老师,希望他能来海南指导。没想到,他一口就答应了。”杨意红说。

尽管是1月,但海南的阳光依然毒辣。戴着草帽,邹学校挽着裤腿连续几天“泡”在辣椒地里,手把手地悉心指导他的农民朋友,直到他们掌握了制种技巧……虽然辛苦多天,但他没有收取分文报酬。

就这样,杨意红成了邹学校的编外学生。回忆起在海南的那段时间,邹学校忍不住赞赏:“老杨虽然年纪偏大,但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很强。”

【对白】

“和农民打交道,让他们能赚到钱,就是我最开心的事情。”

“我有事就直接打他电话,他从来不拒绝我。”

【故事】

11月1日,记者来到杨意红家,只见一个大书柜里摆满了农学方面的书籍。

“我的文化水平不高,只能通过自学恶补知识。”说着,杨意红从书柜里拿出一本由邹学校编著的《辣椒遗传育种学》,“这就是我的专业‘启蒙书’,还是10多年前邹老师送我的。你看,为了学好这本书,我做了好几本笔记呢。”

是否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品种?掌握了制种技术的杨意红,决定再往前迈一步——研究育种技术。

杨意红明白,这对于一个普通农民来说,是个“好高骛远”的领域。但他没想到的是,邹学校给了他十分肯定的回答——“你可以的!”

推开了科研大门的杨意红,像个蹒跚学步的孩子,跌跌撞撞,磕磕绊绊;而邹学校,成了那个搀扶他、指引他、鼓励他勇敢尝试的良师益友。

“我选了一个本地品种和一个外地品种杂交,可是只长苗、不结果。为什么?”

第一次尝试就不尽如人意,杨意红焦急地拨通了邹学校的电话。

“再等等,不管哪个品种的组合,亲本亲缘越远,变异越大。”

有了这句话,杨意红期待着自己的组合能如愿绽放。果然,第二年结了果。

“那如果我拿本地品种和野椒去杂交呢?”成功之后,杨意红又有了新的“脑洞”。

“亲缘太远了,不同科了,不会结果。”

杨意红不相信,依旧要试,结果验证了邹学校的话。他连忙又拨通了电话:“邹老师,还是你说得对!”

……

这些年来,杨意红边问边学边试,而邹学校有问必答,哪怕当时不方便接听电话,也会及时回拨。被一根热线牵引着,杨意红先后培育出300多个辣椒新品种,其中30多个品种在全国广泛种植。

对这些品种,邹学校也如数家珍,因为每当杨意红有什么好的想法,邹学校都会前往他的辣椒地里看一看。“我去帮他作作预判,让他尽量少走点弯路。”邹学校说。

【对白】

“他是我见过的最有情怀的农民。”

“一想到有院士的支持,怎么都要继续努力!”

【故事】

邹学校每次去杨意红家,也不都是为了指导辣椒种植。

两年前的一天,正在地里干活的杨意红,突然接到了邹学校的电话。

“老杨,我在来你家的路上,给你过生日。”

过生日?杨意红恍然大悟,再过两天就是自己80岁生日了。“我自己都不记得了,邹老师却记得!”他心里暖洋洋的。

那天,邹学校与他一起吃饭、吃蛋糕。杨意红激动地许下了自己的心愿——

“我想要培育出适合湖南气候的品种、适合做湘菜配料的品种、适合企业机械化加工的品种!”

邹学校听了之后,竖起了大拇指。

“邹老师很赞同我的方向!”80岁的杨意红更有干劲了。

如今,杨意红成了当地有名的“农民专家”。除了育苗和技术攻关试验,他还担任了葛家镇的技术顾问,帮助建设辣椒基地,提升辣椒产量和品质。

今年6月,邹学校院士团队工作室落户葛家镇,将紧密依托当地辣椒产业优势,为“葛家鸡肠子辣椒”插上科技的翅膀。

工作室在镇上揭牌的那天,邹学校还特意提前去杨意红的家里坐了坐,这让杨意红心里美滋滋的。

“农业发展必须走科技道路。院士的专业团队与我们民间‘草根团队’一起奋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助力乡村振兴,我们有信心!”杨意红说。

[责任编辑:h001]

资讯播报

联系我们:435 226 40 @qq.com

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zhongboxinwen.com 京ICP备2022022245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