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儿童医院,妈妈入住病房,陪伴早产宝宝康复。
11月17日,湖南省妇幼保健院为珺珺和宁宁小姐妹举行“百日宴”。
“孩子出生时皱巴巴的,只有巴掌大小,我们都不忍心看。”11月17日上午,抱着怀中轻轻蠕动的女儿宁宁,刘琇(化名)欢喜不已。躺在妈妈怀中的婴儿粉粉的皮肤,眼睛时不时睁开,看起来可爱极了。宁宁是超早产儿,与双胞胎姐姐珺珺一起,24周就出生了,出生时体重只有650克。
(资料图)
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医护人员的救治护理下,“巴掌姐妹”一路“升级打怪”,健康存活下来,目前体重分别达到2.1公斤和2.08公斤。
11月17日是世界早产儿日,湖南省妇幼保健院举办了“有爱有未来——依‘喂’在母亲怀抱”宣传活动。回忆起孩子的救治过程,刘琇坦言,非常艰辛,是一种奇迹。
■全媒体记者 李琪 通讯员 危蓉 姚家琦 李芬 陈牡花 王洁
2022年8月14日,怀孕仅24周的刘琇突然出现临产症状,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生下双胞胎女儿。
“皮肤还有点透明,看得我心碎。”刘琇回忆,孩子出生时非常小,只有一个巴掌大,胳膊就如同成人手指。
刚出生,医护人员就给孩子气管插管,送到了新生儿一科重症监护室治疗。姐妹俩送到新生儿科后,便住进了保温箱,这里和妈妈的子宫一样温暖。医护人员帮她们保持体温,清理气道,通过各种仪器监测小姐妹的血压、血氧、心电等,时刻掌握患儿生命体征。
医生告诉刘琇,胎龄小且体重极低,小姐妹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在重症监护室里,她们需要攻克呼吸关、感染关、喂养关等重重关卡。
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一科主任彭湘莲带领团队,成为小姐妹的“守护者”。以毫升计算的奶量,以毫克计算的药量,不断评估孩子们大脑及身体各系统的康复与发育。这样夜以继日的守护,两个月之后,小姐妹挺过了呼吸关和喂养关,成功脱离了呼吸机,开始自主呼吸新鲜空气。
“巴掌宝宝”们吃奶时不再吐奶,腹胀等症状得到解决,已经可以自主吮吸。
这样的康复历经了惊心动魄的过程。据介绍,由于患儿器官、免疫功能发育未成熟,身体中抗病物质缺乏,姐妹俩先后遭遇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颅内出血、肺炎、呼吸暂停各种并发症。
经过医院多学科医护人员的救治,小姐妹俩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闯过多重难关,慢慢恢复健康。
如同珺珺、宁宁小姐妹的遭遇,很多早产孩子一出生,就被送到新生儿科治疗。在医院的新生儿科病房外,经常可以看到焦虑的家长站在门外不知所措。
11月17日,湖南省儿童医院推出“家庭化有陪病房”,打破传统的监护病房母婴分离模式,让孩子回到母亲身边。通过标准化病房管理,医护人员“一对一”育儿指导,帮助父母掌握必备的育儿技能,使早产儿从住院到回归家庭有更好的衔接。
随着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早产儿得以成功救治。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二病区主任、主任医师黄瑞文表示,早产儿由于先天发育不成熟可能带来众多健康问题,需要住院治疗。为了帮助早产宝宝顺利度过体温、呼吸、营养、感染、脑损伤这些难关,需要新生儿科医护“谨小慎微”的特别呵护。
早产宝宝住院的时间短则数十天,长则几个月,胎龄越小需要的住院时间越长。由于病情需要,新生儿监护病房普遍实施保护性隔离,但这也意味着家长与孩子是完全分开的,这种分离状态不仅让家长倍感焦虑,也降低了母乳喂养率。
“让家长们参与到宝宝的陪护中来,很大程度上能帮助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也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提高母乳喂养,促进母婴健康。”黄瑞文表示,开设“家庭化有陪病房”,将家长被动支持变为主动参与到孩子的治疗中来,很好地解决了现有的一些矛盾。父母可以安心地陪伴孩子,医护人员也会从基本的喂奶姿势、洗澡穿衣、换尿片、抚触、拍嗝等育儿技能,以及宝宝发烧、腹胀等常见症状的判断,常见意外伤害的处理,生长发育监测等育儿知识对家长进行培训,帮助家长解决在实际照护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增强家长的照护能力和信心。
热门
联系我们:435 226 40 @qq.com
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zhongboxinwen.com 京ICP备2022022245号-17